产业分析 从“海中黄金”到平价海鲜:鲍鱼消费下沉产业如何破局?
近年来,我国鲍鱼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,养殖饵料价格一路上涨,而市场行情报价持续低迷,鲍鱼从昔日“海中黄金”褪变到平价海鲜,产业压力持续加大。市场消费下沉形势下,鲍鱼产业如何破局?
据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显示,2023年我国鲍鱼养殖产量24.50万吨,同比增长8.33%,近10年内增长了121.95%。与此同时,鲍鱼市场消费持续低迷,2024年全国主要水产品批发商业市场鲍鱼平均价格122.23元/公斤,较上年下跌9.73%。长久来看,鲍鱼价格走低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关系改变,产量持续不断的增加,市场需求却并没有显著提升。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,2024年下半年,除7月外,中国餐饮业表现指数均低于中性水平,餐饮消费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,消费市场下沉态势明显,而鲍鱼一直作为高端餐饮消费产品,需求量开始上涨乏力,价格走低。如何保障鲍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,成为行业关注的问题。
从生产端看,鲍鱼的养殖成本主要包含饲料、苗种、人工、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,其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%~60%,近两年作为鲍鱼养殖主要饲料之一的龙须菜价格持续上涨,导致养殖成本持续不断的增加。因此,要加快我国鲍鱼养殖配合饲料研发,并加大饵料海藻的研究,改良饵料品种,降低鲍鱼养殖成本。
从流通端看,我国鲍鱼流通主要以活鲜为主,鲍鱼加工与活鲜比为3:7左右,加工以冻品为主,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仍存在很大的空间。2024年我国鲍鱼出口量2.00万吨,同比增长31.21%,出口额为4.02亿美元,同比增长1.42%,出口量额呈逆势增长态势。国外鲍鱼产量以捕捞为主,随着捕捞资源的减少,鲍鱼出口市场仍具有很大增长空间和潜力。要逐步强化加工研发技术,深化鲍鱼产业链,加大鲍鱼预制菜、休闲食品、罐头、功能性食品等产品研究开发力度,促进鲍鱼国内国际消费“双循环”。
从消费端看,鲍鱼作为传统的“海八珍”经典菜品之一,消费场景和市场均受限,在高端餐饮消费需求下降现状下,鲍鱼产业应紧跟市场变化趋势,调整生产结构,针对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需求,分等分类提供产品,建立覆盖所有消费需求的市场新格局。同时,加大“祛魅”宣传力度,普及鲍鱼烹饪吃的方法、营养功效等,让鲍鱼更多更快“游上”寻常百姓餐桌。
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立于1994年,是由从事水产品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仓储、物流、电商和相关产业供应链及科研教学的企业和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、行业性社会团体。协会现有34个分支机构,8个代表处,秘书处设在北京,内设10个办事部门。协会从事的业务主要有政策调研与制定、行业研究与自律、信息与咨询服务、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、国际合作与交流、品牌建设与展览推介、水产品认证审核等。为了让广大会员更好地了解协会,我们将陆续推出34个分支机构简介,期待您的加入,共同携手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(以下简称“分会”)成立于2017年6月。分会成立旨在大力促进鲍鱼产业健康发展、强化行业领域监管、加强企业合作交流、拓展国内外市场、推动形成养殖、加工、流通、科研、餐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。
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教授担任荣誉会长,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担任分会会长,现有会员单位60家,其中除厦门大学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两家科研单位外,其他均为国内鲍鱼产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单位。鲍鱼分会由初成立时大部分是产业链前端企业,逐步向加工、餐饮、服务等产业链终端延伸,会员企业已覆盖全产业链上下游。
分会成立以来,积极发挥桥梁作用,致力于推动鲍鱼产业的健康发展。一是举办国际和国内鲍鱼研讨会,增强分会凝聚力与影响力;二是开展产业调研咨询,帮助产业纾难解困;三是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,加强国际及行业内外交流;四是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展览展示推广,多渠道宣传鲍鱼文化;五是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,协助会员单位申报可持续养殖国际认证。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一鲍鱼养殖国和消费国。然而近年来,受多重压力影响,鲍鱼市场行情报价波动剧烈,产业面临诸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问题,分会竭诚欢迎鲍鱼产业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加入,共同推进我国鲍鱼产业健康发展。
上一篇:吃刨锅汤、买年货遵义这儿好热烈! 下一篇:阜阳人爱的这一口已上市!